海面上的風,正改變世界的能源版圖。而在這場轉變的浪潮中,有一家航運公司選擇以「人」為出發點,將航道開向綠色未來。嘉時航運,一家專責離岸風電工程人員運輸的企業,正在以「人才永續」為核心,重新定義航運產業的未來樣貌。
拓展永續DNA,在風電浪潮中起航
對嘉時航運來說,綠能不是口號,而是起點。公司從成立之初就服務離岸風電工程,與永續產業並肩前行。但人資與永續管理師蔡艾璇認為,真正的永續不只是擁有「綠色業務」,而是讓這樣的思維滲入企業內每個人的心中。
「我們本身就在綠能產業鏈中,但永續不僅是產業定位,更是內部文化的延伸。」她說。因此,嘉時航運把焦點從環境技術延伸到「人才發展」:如何讓更多台灣年輕人投身航運?如何讓船員在職涯中不被浪潮淘汰?這些問題,成了嘉時航運的新羅盤。

把永續航行變成日常習慣
今年嘉時航運加入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《永續臺北好企機》計畫,設計內部人才培力機制,培育具永續意識的專業船員,並結合職涯規劃和技能訓練,打造綠色航運與風電產業永續發展的核心團隊。
為此,嘉時航運啟動了三項長期計畫,第一項為由職涯啟航的永續學習計畫,透過教育訓練使船員了解從航海專業到岸上管理的多元升遷路徑;第二項為打造ESG挑戰賽,鼓勵船員在日常工作環節中,發想並設計結合ESG主題的行動提案,例如:讓甲板與機艙人員依據氣候監測與設備數據,主動思考如何降低碳排與燃料消耗;第三項則是將共學共創的行動內化,將永續議題納入每月例會議程,讓ESG概念成為工作日常。
「我們不只希望員工了解公司為何重視永續,更希望他們在各自崗位上成為永續的推動者。」蔡艾璇說。
培養航海人才,也培養職涯的方向感
嘉時航運目前擁有七艘船,航線橫跨台灣、日本與韓國。每艘船上,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船員——台灣、印尼、歐洲等語言與文化交錯,卻共同維持著航行秩序。公司持續協助員工考取國際證照,規劃進修與轉職管道。
「我們希望每位船員都能看到未來,知道自己不是在漂,而是在航行。」蔡艾璇說。當船員有了足夠的海上經驗,他們能選擇回岸任職,成為技術或管理幹部。嘉時航運甚至允許員工進修期間保留職位、維持薪資規畫——因為在他們眼中,教育投資,就是企業的長期收益。

「選、育、用、留」:讓人才的航線不斷延伸
「航運靠的是船,但能讓船穩定往前的,是人。」蔡艾璇說。在她眼中,「人才永續」不是人資口號,而是企業能否長航的關鍵。
海風繼續吹著,船仍在航行。而嘉時航運的永續航道,也正在從藍色的海洋,通往更長遠的綠色未來。
2025年《永續臺北好企機》系列報導
設計減量、價值加乘:逸昇設計以結構創新,協助產業實踐永續行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