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餐廳在做料理,有些餐廳在做文化,而MUME餐飲集團則兩者兼具。在這間餐廳裡,食物不只是味覺的體驗,更像是一種和土地、人與時間的對話。
風土是一種語言,透過廚師轉譯
MUME 的料理從不花俏,卻總能講出故事,他們與遍佈台灣各地的小農合作,尋找那些有季節氣味、帶著地方記憶的作物。馬告、白玉苦瓜、山野裡的香草……,每一種食材都有自己的方言,廚師只是翻譯者。

創辦人林泉(Richie Lin)認為,「當客人吃到一道菜時,他不需要被告知永續,而是自然地去感受到那份關係。」對 MUME 來說,餐桌就是文化的出口,一盤菜能夠重新連起人與土地的距離。

從廚房到組織:讓理念有系統地被延續
當 MUME 開始思考下一步「如何讓永續理念能落地並延續時」,他們意識到,永續不該停留在食材與減碳的層次,而是要回到「人」。因此MUME今年參與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《永續臺北好企機》計畫,開始整理內部制度:重新檢視集團的培訓、升遷和溝通協作方式,希望建立一個能長期支持員工成長的環境。

透過計畫輔導,MUME在企業管理機制上,推動了內部調查以了解員工對於組織文化的期待,並藉此優化組織內部的管理架構,設計出融入永續職能的員工職涯發展方向。此外,MUME亦透過產學合作培養未來潛在人才,例如:攜手餐飲科系學生使用小農食材呈現餐酒會,促使永續餐飲教育深耕,推廣更具永續意識的飲食文化。
另一方面,MUME也透過集團組織架構的設計,更系統性地管理旗下的子品牌,期望在不同品類的餐飲市場中擴散永續影響力,包含向在地職人等供應商採購永續食材、為食材邊角料找到再利用的機會、推出小農蔬果箱及使用環保紙材的禮盒商品等,讓永續精神得以拓展並傳承。
一間餐廳,也可以是一種永續態度
MUME 不把自己視為「米其林餐廳」,而是一個實驗場。他們以「文化 × 食材 × 人」為三個支點,試著把 Fine Dining 從精緻與昂貴的象徵,轉化為更開放、更貼近社會的行動。
對林泉而言,MUME 的永續是「能不能讓下一代繼續熱愛這個行業」。因此,他談的不是「經營策略」,而是「教育、歸屬與延續」;每一次上菜、每一次對話、每一次制度調整,都是讓餐飲產業變得更健康的實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