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有一個品牌的故事是從烤箱裡飄出的香氣開始的。清晨出爐的麵包、熱氣裡的芋頭香,陪伴著四十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的早餐記憶。
但對聖瑪莉來說,這些香氣背後藏著更深的承諾──對土地的尊重、對人情的溫度,以及對永續生活的一份信任。
聖瑪莉的採購人員夏天會下田、冬天會進倉庫,和農民討論氣候、收成與價格。在那片泥地裡,他們一起確認下一季的草莓品質,也聊著孩子的學費和生活。這樣的連結,比起「供應鏈」,更像是一段友情。

不留隔夜的麵包,一種對時間的誠意
聖瑪莉的櫃上,從來不會出現「昨天的麵包」。每天收攤前,志工會將當日未售完的麵包收走,轉送給社福單位。這個習慣已經延續數十年,沒有人刻意標榜它是永續,也沒人拿它做行銷。直到他們參與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《永續臺北好企機》計畫,才驚覺——這原來就是永續的日常。
從門市出發 與消費者共同參與的永續
今年聖瑪莉參與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《永續臺北好企機》計畫輔導,讓聖瑪莉把過去已經有的永續行動再升級。由過去的永續行動包含使用在地食材、將麵包袋變輕薄、捐贈即期麵包等。
經輔導後,聖瑪莉除取得ISO22000、HACCP認證,在7間門市設立「永續專區」設計揭露永續食材、生產者故事看板,並開發5款結合友善種植、使用動物福利原料之永續糕點產品。
不僅如此,聖瑪莉也將餐盒改為無淋膜環保包裝,且調整包裝厚度以降低19%的紙材消耗。同時,聖瑪莉更開始主動與供應商對話,分享所學到的經驗,鼓勵更多企業一起調整原料與包裝。「永續不是我們一家公司做得多好,而是讓更多人願意一起做。」聖瑪莉相信,這條路不會快,但只要有人跟著走,就會越來越亮。
人,是品牌最暖的溫度
在聖瑪莉的廚房裡,有些師傅的年資比烤箱還久。他們在這裡從學徒做到師傅,看著一個個年輕人進來、離開、又回來。「我們不追求華麗的職涯,只追求做得心安。」
這樣的文化,讓許多員工一待就是二十年。七年前,聖瑪莉開設觀光工廠,不只是展示烘焙,而是教育的一部分。孩子們在那裡揉麵、灑糖粉,做出人生中第一個蛋糕,他們在笑聲裡學到──食物是勞動與土地的合作。

幸福的香氣,從烤箱飄到土地
四十年來,聖瑪莉沒有刻意追求改變,卻一步步把改變融進生活。從「只賣當天麵包」到「產地共好」、從「減塑包材」到「教育推廣」,這家烘焙坊用最柔軟的方式實踐最堅定的事。或許永續的模樣,就藏在一顆芋頭、一口麵包裡。
2025年《永續臺北好企機》系列報導
設計減量、價值加乘:逸昇設計以結構創新,協助產業實踐永續行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