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一顆芋頭、一顆草莓,背後都藏著我們對土地的承諾。」聖瑪莉經理馬華青說。
成立超過四十年的老字號烘焙品牌聖瑪莉,今年透過參與臺北市政府〈永續臺北好企機〉計畫,將原本默默進行的社會善意,轉化為有系統、有數據的永續行動。
四十年理念轉化為永續實踐
聖瑪莉長年堅持「只賣當天麵包」,即使晚上八點出爐,也不留至隔日販售,未售完的麵包則由志工單位每日收取轉贈弱勢團體。「這不只是惜食,更是品牌文化的一部分。」馬華青說。
公司在參與〈永續臺北好企機〉專案後,重新檢視企業理念,將既有精神「明亮、健康、溫暖、快樂」四大理念延伸永續實踐——明亮(透明與減碳)、健康(無負擔的美味)、溫暖(社會回饋)與快樂(人才與教育)。「我們原本就這樣生活、這樣工作,只是這次終於學會用永續的語言去說明它。」

從土地出發:每一口麵包都有產地故事
不同於一般烘焙業只在市場採購食材,聖瑪莉選擇直接與農民合作。「我們的採購人員每年夏天都會蹲在苗栗田裡,和農夫培養感情,確保冬天草莓不斷貨。」馬華青笑著說,「因為合理價格讓農民有利潤,他們自然會提供最好的作物。」同樣精神也延伸至芋頭、紅豆與香草等原料。「當我們看見農夫赤腳衝進田裡,只為確認作物無恙時,那份對土地的愛,就會讓人不忍辜負。」

即使在疫情期間雞蛋短缺,聖瑪莉仍堅持只用台灣蛋與台灣豬,寧可提高成本,也不進口替代。「我們相信台灣農業,這份信任比利潤重要得多。」
除了原料永續,聖瑪莉最珍貴的資產是人。「我們有許多超過二十年的資深員工,這在服務業非常罕見。」馬華青說,公司雖非高薪企業,但提供合理待遇與清楚方向,「當員工知道公司在做什麼、為什麼堅持,他們自然願意留下。」
這樣的文化,也反映在教育推廣上。七年前成立的觀光工廠,不僅展示烘焙流程,更提供親子體驗課程。「我們希望孩子人生中第一個親手做的蛋糕,在聖瑪莉誕生,並學會尊重食材、不浪費。」
從「默默做」到「有系統地做」
參與〈永續臺北好企機〉後,聖瑪莉終於把多年來的分散努力整合起來。「我們以前常覺得永續是做對的事,但說不出道理。」馬華青坦言,「這次透過專案輔導,我們找到明確方向,也讓老闆感動地說:原來我們40年堅持的,就是永續。」
公司以此為基礎規劃「永續專區」,將減塑包裝、環保運輸與本土食材具體呈現。例如餐盒內層原有的塑膠淋膜已全面移除、紙箱厚度重新設計、麵包袋進行「輕薄化」;這些細微調整,都是實質的環保行動。「我們要讓顧客知道,當他選擇這份餐盒,就是在為地球少用一層塑膠。」
馬華青強調,永續不是企業單方努力,而是共創。「我們希望顧客走進門市時能看見:這家麵包店正在做對的事,而他自己也在參與。」未來,聖瑪莉將把門市永續專區推向全台,同時持續與供應鏈夥伴對話。「我們合作的廠商多是中小企業,他們不一定理解ESG,我們就主動去學、去分享案例,帶著他們一起改變。」這樣的推動雖然緩慢,卻踏實。「只要願意開始,影響力就會蔓延。」
回顧這一路的轉型,從堅持當天麵包,到推動產地合作、減塑包材、永續教育與產學培育,這家老品牌正用烘焙的香氣,串起一條屬於台灣的永續路徑。「我們相信,美味的麵包應該對人好,也對地球好。」這份信念,正讓聖瑪莉成為烘焙業裡最具溫度的永續轉型典範。
2025年《永續臺北好企機》系列報導
